各类调研报告精选汇编30篇

3365
回复
11038
查看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9029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3-1-10 22: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录:

xx口岸煤炭资源进口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城区学前教育现状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德阳市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德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德阳市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德阳市中心城区公办幼儿园“入园难”突出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赴福建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甘孜州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工作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广安市公办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广南县后脱贫时代与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眉山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老旧小区改造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调研“促进社区社会企业发展”的报告

关于网络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围绕科技创新引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书面)

关于我市现代物流(快递)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宜宾市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宜宾市中心城区体育设施的调研报告

关于枣阳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杭锦旗市场监督管理局计量工作调研报告

赫章县机动车停车位情况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争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全市数字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以“四港”联动建设为牵引,全力打造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发展新高地

朱堂乡优化营商环境“两条例” 调 研 报 告

甘其毛都口岸煤炭资源进口情况调研报告

2021年09月22日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关于扩大向北开放、打造对蒙能源战略通道、加工和储备基地的要求,同时充分发挥我旗口岸区位优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讲我旗经济发展的目标,通过对口岸煤炭进口企业的走访调研和结合我旗实际,现就甘其毛都口岸煤炭进口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口岸煤炭进口基本情况

(一)煤炭进口情况:20XX年全年进口煤炭1471.5万吨,比20XX年2052.4万吨下降28.3%;今年截止7月底累计进口煤炭303.2万吨,与去年同期531.2万吨相比下降42.92%。

(二)境外煤炭运输车辆情况:目前从事跨境煤炭运输的车辆基本上都是由中方人员出资与蒙方人员合作成立的运输企业,具不完全统计,现有运煤车辆约1.8万辆,其中散装车1.3万辆、集装箱车0.5万辆。

(三)运费情况:中盘从蒙古国TT矿到蒙方监管区查干哈达(约220公里),运费在80元人民币/吨左右;短盘从查干哈达到甘其毛都口岸(约25公里),运费在200-400元人民币/吨之间。短盘运费过高让企业压力很大。目前由于蒙方疫情原因煤炭进口量大幅缩减,短盘运费最高达到了1500元人民币/吨。

(四)车辆通关情况:口岸现有货物通道为12进7出19个通道,在20XX年疫情未爆发之前最高每日入境煤车可达到1500辆/日左右,但现在由于疫情影响,每日入境煤车仅在百辆左右或经常出现停止通关现象。

二、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口岸日通关车辆大幅下降。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受疫情影响,过往车辆和人员的检验检疫需履行一定的程序和时间;另一方面口岸通关基础设施缺乏创新,通关模式仍以传统方式运行,一旦受到疫情等突发事件影响,其通关能力就受到限制。

(二)进口煤炭由于多重因素影响,价格居高不下。

1、短盘运费过高,由于受到疫情影响,运煤车辆在短盘停留时间过长(个别有半个月左右),造成短盘运费飞涨。

2、运管单每季度发放限额为6000份,但在蒙方的运输车辆约1.8万辆,存在私下倒卖运管单现象,而且价格在不断上涨。

3、由于对境外运输企业缺乏有效约束,车辆运输费用随意涨价,导致企业成本上升。

4、口岸个别税费项目没有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个别企业反映环保税的征收不应一刀切,如在运输过程中已采用集装箱运输的和在监管区的仓储条件已达到环保要求的,就不应该再征收环保税。但现在口岸对过煤企业不区分条件全部征收。

(三)口岸进口的煤炭和铜精粉对我旗来讲,存在着“酒肉穿肠过”的现象,没有充分将我旗口岸的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口岸进口煤炭一半以上直接发往全国各地钢厂和发电厂,铜精粉全部运往外地进行冶炼,进口资源二次为当地创造税收和就业的贡献不明显。

(四)进口资源的加工贸易在我旗还没有形成。

煤炭、铜精粉等资源在进口后均以原材料或初加工的形式进行销售,没有延伸产业链,形成深加工、高附加值进而转为出口的加工贸易形式。

三、建议和措施

(一)加强口岸通关效率

1、外部加强与蒙方的沟通联系,协调处理通关事项;内部要认真研究防疫和通关的措施,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形成合力,强力落实工作措施,促进提升通关效率。

2、加强口岸新型通关基础设施,提升智能化、自动化、无人化通关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口岸的承载力、输运力和防疫能力。目前口岸过货以公路运输为主,运输方式单一、抗风险能力差。同时因疫情防控、运输条件和联检管控等原因,导致一系列物流问题,增加通道是权宜之计,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智能化改造和基础管、储、运能力的高效协同。建议认真研究口岸边境连接区域在司机不下车的情况下用机械倒运集装箱的方式或研究探索皮带运输、无人驾驶、陆港空轨跨境通关和铁路运输等新型通关模式,通过引进企业开发建设新型通关设施,满足防疫要求,增大过货能力。

(二)抑制由于非矿区原材料上涨导致的煤炭价格不合理上涨。

1、结合疫情防控,加强与蒙古国海关及交通部门的对接沟通,根据通关情况合理安排煤车的装车节奏,减少车辆在短盘道路滞留时间,同时要合理分配发放运管单,杜绝私下交易行为。

2、整合煤炭贸易企业和境外中资主导运输企业,成立行业协会,抑制境外运输费用无序竞争,推进签订长期、大宗运输合约,规范运输市场。

3、控制投资境外运输车辆,逐步淘汰报废一批超年限运输车辆,消除安全隐患和平衡运输市场。

4、优化营商环境,梳理口岸税费事项,认真研究环保税征收条件,考虑对已有符合环保要求的不再征收该税费。

(三)深入研究我旗煤化工等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口岸资源配置,抓住甘其毛都口岸被明确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有利时机,强化进口资源落地深加工能力,二次为当地创造税收和就业贡献。

(四)积极围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转变口岸发展方式。

1、加快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尽快参与到国家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的政策中来,促进我旗经济发展的同时享受国家政策红利。积极争取在加工园区建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带动有条件的企业进入加工贸易产业链,引进内地先进制造业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我们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发展加工贸易,形成内外联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

2、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依托口岸和加工园区,开展保税仓储、物流中转、国际采购等现代服务业,构建集仓储、运输、加工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促进口岸和园区的资源进口、生产加工、物流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形成周边配套、辐射带动、集聚发展新格局。

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1年9月20日

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我们调研组就“残疾人事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先后召开残工委部分成员单位,镇、村(社区)、企业等多个层面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现报告如下。

近几年来,我市以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着力点,每年投入约4500万元,统筹推进康复托养、就业创业、困难帮扶等工作,残疾人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残疾人服务保障及时到位。突出弱有所扶、困有所帮、应助尽助,制定一批残疾人服务保障政策意见。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改善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条件469户。开展残疾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兜底代缴,解决1802名重度残疾人的养老问题。按照扬州新标准,落实残疾儿童康复免费救助298人,转介外地康复81人,实现应救尽救。二是就业创业成效初步显现。出台了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三年规划和扶持残疾人创业实施意见等文件,建成残疾人创业基地4家、扶贫基地14家、带动就业156人、累计教育培训残疾人1098人次;建成残疾人农疗中心,打造了“农疗中心+合作社+残疾农户”的就业创业综合服务新平台,并获得省残联创新创优项目。疫情防控期间,还对无法营业的自主创业残疾人给予800-5000元的资金扶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三是康复托养体系逐步健全。建成市、镇、村三级互补的公共服务网络,建成“残疾人之家”23个,配备了必要的康复训练器材;累计为残疾人配发轮椅、助视器、人工耳蜗等辅助用品用具4735件。开展社会化“点单式”居家照护服务,对贫困重度失能、半失能残疾人进行扶助,并对上门次数和服务时间提出量化要求,保证康复托养效果。四是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实施残疾人排舞“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三进工程,连续承办三届全国残疾人排舞公开赛;选拔18名运动员参加全国、省残疾人赛事,在市七运会中设置残疾人专项,开设乒乓球、象棋、趣味田径等项目;组织参加华东片区残疾人文创作品等赛事,有多人次获奖。

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劳动技能相对较低、社会竞争力弱,经济压力、心理压力大,对地方政府诉求多。虽然我市在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方面作了大量扎实的工作,但在残疾人康复托养、就业创业以及多部门联动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扶残助残既要做到服务管理全覆盖,也要做到帮扶精准有力;既要关心进保障笼子的已领证人员,也要关注政策边缘的急难残疾人家庭。残疾人事业崇高而光荣,是一项需要政府、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残疾人创业就业扶持力度。一是开展技能培训。依托人社局职业技能和自主创业培训平台,积极开展残疾人就业创业和实用技术培训,开辟培训指导的“绿色通道”,提供精准的政策、技术、业务指导,提升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二是引导社会关注。引导社会资本关注关心残疾人就业,鼓励优秀企业主结对扶持残疾人创业或帮扶农疗、工疗中心发展,特别是103家福利企业,要保障好1600余名残疾工人的合法权益。三是注重典型宣传。通过“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对残疾人自强创业和扶残助业典型进行大力宣传,努力营造残疾人就业的良好社会环境。四是积攒专项资金。组织税务、工信等部门联合督查企业残保金征缴工作,增加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资金笼子,并把资金用到残疾人创业就业亟需、薄弱的环节,以及康复托管、就医求学等领域。

二、进一步优化残疾人康复托养精准服务。一是重视残疾人证办理。建议建立专家会办制度,进一步优化残疾人证办理流程,缩短办理时间,提高审核、评残效率;探索建立残疾人服务管理智能化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和“跨省通办”的通道;试行康复“容缺”服务,对因病致残的急难家庭,在申请办理残疾证期间,建议参照享受配发辅助器具等服务,填补致残到拿证期间帮扶的空缺。二是重视康复治疗。充分发挥残疾人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加强残疾人、残疾人亲属、有关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的专业康复知识培训;及时、高效收集、更新残疾人康复托管需求信息,如辅助器具适配、慢性病用药、白内障治疗等,为市级层面精准服务打好基础、做好落实。三是重视托养服务。重点服务家庭照料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的重度残疾人。整合残联、民政、卫健等部门资源,进一步夯实“点单式”居家照料服务的基础,规范服务的频次和标准。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依托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等开展上门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提升居家托养服务质量。加强“残疾人之家”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鼓励各镇、村根据实际需求差别化配置相关功能室、辅助器材、日间照料内容等,注重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的调配和培训,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提升服务的精准性。

三、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合法权益保障体系。一是保障好受教育的权益。提高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覆盖率;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各类残疾青少年尽可能接受合适的职业教育;大力推进融合教育,普及融合理念,完善支持保障体系,让更多的残疾孩子到普通学校读书;推进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进程,推广国家通用手语、通用盲文,使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二是保障好特殊家庭的生活。建议在现有的帮扶政策之外,再设立一个由财政支持、社会捐助的救助基金,定向帮扶“一户多残”、政策“空档区”的急难残疾人家庭、精神类残疾人等生活保障。三是加强法律及心理援助。在现有法律救助、心理疏导的措施上,倡导更多具有法律、心理咨询等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的热心人士加入志愿者队伍,用专业能力解决残疾人个性化的需求。

四、进一步营造残疾人社会关爱浓厚氛围。一是强化组织保障。以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残联改革措施落地。完善基层残联、村残协建设,实现村(社区)及残疾人集中的企事业单位残协建设全覆盖,加强基层残联、村(社区)残协专兼职队伍建设,注重服务队伍的教育、培训、管理,提升专业技能。二是倡导社会关爱氛围。结合助残日、残疾预防日,加大关爱残疾人舆论宣传引导,努力形成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三是打造无障碍环境。加强城市无障碍道路等设施建设、管理和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无障碍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根据残疾人实际需要,分批推进困难残疾人居家环境无障碍改造,提升残疾人生活便利性。四是常态化开展文体活动。继续打造残疾人排舞特色品牌,经常组织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残疾人文体活动,让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关于城区学前教育现状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1年09月27日

9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县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对城区学前教育现状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全县学前教育情况

全县现有幼儿园19所,其中城区幼儿园8所,乡镇幼儿园11所。公办属性幼儿园13所,民办幼儿园6所。2021年秋季在园幼儿园5491人(含附设幼儿班),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2734人,占在园幼儿总数的49.79%,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2757人,占在园幼儿总数的50.21%,2021秋季学期小班新入园幼儿1904人。现有幼儿园教职工673人,专任教师326人。

(二)城区学前教育基本情况

城区现有幼儿园8所,主城区5所(县幼儿园、县第二幼儿园、珍珠河畔幼儿园、朵朵幼儿园、滨江新城幼儿园),城郊3所(石泉江南幼儿园、职教中心杨柳幼儿园、城关镇中心幼儿园),初步统计,2021年秋季城区幼儿园实在园幼儿3533人,其中城区小班入园幼儿1246人,占全县新生入园总数的66%。

近年来,为了解决城区学前教育资源不足问题,通过改建部室、扩大班额等措施2021年秋季实际招收幼儿3533人,超额783人,全县幼儿园大班额占比达73%。县幼儿园、珍珠河畔幼儿园、江南幼儿园三所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均已达到600人以上。2022年,我县将迎接国家普及普惠县验收,依据创建标准,县域内85%以上的班额必须按照小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的标准进行整改,重新设置,将会大大增加班级数额。

二、存在问题:

(一)城区学前教育资源整体布局亟待优化。近年来,受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移民搬迁、进城务工创业、二孩政策全面放开等因素影响,县城区学前教育段幼儿增速明显,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布局极不合理。目前主城区只有两所公办幼儿园(县幼儿园及其分园),城区东部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地区仅有1所民办幼儿园,县域内没有一所标准化示范幼儿园。县幼儿园及其分园新入园小班最大容纳量只有200人,而秋季小班生源预登记人数达700多人,学位严重短缺。即便调配分流,仍普遍超员、超负荷运转,班额普遍超标、部室缺乏和学校幼儿活动场地受限,给幼儿园管理带来极大安全隐患,

(二)幼教师资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近几年,我县通过统招、特岗等方式,不断充实全县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但学前教育吸引力还不强,人才引进乏力。具有教师资格证的幼师占比偏低,部分民办幼儿园仍然存在聘用无证人员上岗的现象,教师资质良莠不齐。随着二胎、三胎生育政策的放开,幼师队伍人员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按照普及普惠县创建指标要求,县域内专任教师与在园幼儿之比不低于1:15的标准,2021年秋季在园幼儿5491人,需专任教师366人,目前在岗专任教师中具有教师资格证的仅189人,其中在编公办教师104人,缺编262人。

三、几点建议

(一)加快优化城区学前教育资源布局。坚持以优越的环境为支撑兴办教育,切实将优化城区学前教育资源布局纳入“十四五”规划重要范畴。各相关部门要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按照“放眼长远、科学规划、统筹建设”的原则,加快推进新建幼儿园规划、征地和建设步伐,规划要超前,布局要合理,标准要规范,建设要抓快。

(二)加快补齐师资队伍建设短板。抓住教育“两减”政策实施机遇,增加编制,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根据人口增长幅度,科学预判全县幼儿教师的增加量,统筹安排好每年的教师招聘、选调等工作,加大投入,逐步转岗幼师队伍中的无专任资质人员,满足私立幼儿园转为公立幼儿园后的幼师队伍的需要,为“三五三”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加快县城区幼儿园建设步伐。建立县城区幼儿园建设长效机制,将“十四五”规划的幼儿园建设,纳入议事日程,提早启动实施二里红花片区幼儿园、双沟安置小区幼儿园、城东幼儿园及城西幼儿园建设,缓解城区学前教育资源紧缺,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期盼!

关于德阳市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加快德阳新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改善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进一步促进城乡体育事业统筹协调发展,提高服务全民健身的能力与水平,推动农村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度“一要点五计划”工作安排,9月27日,德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庆龙率领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开展我市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情况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来到旌阳区孝泉镇体育广场和广汉市三水镇文体广场、易家河坝竞钓基地,了解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使用和管理情况,听取了市体育局关于我市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情况的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民生工程,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同步建成小康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为民办实事,加大了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了覆盖乡村的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改善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让广大农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体育惠民工程占全市1432个行政村的85%以上,农村全民健身工程覆盖70%的行政村。

一、我市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主要做法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农村全民健身体育中心户的建设,是我市各级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为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加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探索农村全民健身和农村体育发展的新模式;是解决农民群众健身“最后一公里”问题,着力解决农村体育健身场地和健身指导滞后的有效途径和新方法;是加大农村体育投入,促进城乡体育统筹协调,提高体育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城乡体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多渠道加大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力度。针对近年来农村人口对公共体育健身设施需求不断增加的需求,我们坚持以“体育惠民”为载体,积极加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投入,努力推进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一是采取政府办体育, 出台《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实施办法》,以购买公共服务为试点,加大了财政投入,推进体育公共服务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政企分开,实现管办分离,促进了农村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工作;二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加大对农村、偏远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2012年以来共争取建设资金2581万元,争取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项目4个,社区多功能项目2个;三是利用体彩公益金建设农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二)将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之一,是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示当代新农民多彩生活的舞台,在区域和村落的文化生活中,需要为农民群众建设和提供交流交往、休闲娱乐和“求知、求美、求乐”的空间,经常性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引导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成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三)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体育骨干队伍。一是努力为有体育健身站点的乡镇配备体育设施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从资金、器材、项目和人员培训上支持乡镇组织体育比赛及活动,同时鼓励乡镇自筹资金或利用社会资源改建、新增体育设施;二是注重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全市 65%以上的街道和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45%以上的农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初步形成了遍布城乡、规范有序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三是每年对乡镇培训二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乡村科学健身及普及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技能,村镇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同时,组织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利用节假日、大型活动、“三下乡”等契机开展全民健身、科学健身的指导服务。每年在县、区、乡三级免费开展体质检测近4000人次,为3600余人次出具了健身指导报告。

二、我市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成效显著。自2006年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来,全市共建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07个,农村体育中心户167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7个、县级体育中心7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2个、全民健身苑85片、全民健身路径953条,体育惠民工程占全市1432个行政村的8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78平方米,仅2012-20XX年就新增农民健身工程508个,争取资金1579万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农村体育中心户数量覆盖全市70%的行政村。

(二)农民科学健身水平不断提高。健身广场、晨晚练健身点遍布乡村各角落,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为农村人口就近就便锻炼健身创造了条件,通过广泛宣传科学健身知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做好科学健身示范,发挥志愿者正能量开展义务宣传活动,发挥集体展示吸引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发挥科技监测技能提供科学健身个案等,不断提高了农村人口全民健身和科学健身水平。

(三)体育特色活动、品牌项目众多。体育设施建设和选址充分考虑人气、交通、地域等综合因素,注重在县、乡进行体旅的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一县一品”和“一县一特”,扩大体育消费。打造了旌阳区龙狮、广汉市三星太极、什邡市健身球操、绵竹市广场体育舞蹈、中江县巴蜀太极、罗江县柔力球等一批特色体育活动;罗江户外运动、绵竹滑翔飞行、广汉钓鱼、什邡山地自行车、中江赛鸽、旌阳休闲骑游等六大体育产业基地建设。通过打造“一县一品”和“一县一特”,使体育旅游、体育休闲成为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当地就业,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村体育设施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加强对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但农村体育建设现状与农村群众的健身需求还有差距,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一)对农村体育设施投入不足。对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够,特别是地方财力支持有限,一些地方的体育设施建设和运行存在困难。

(二)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不均衡。现有的露天体育场地设施陈旧,活动器材和设备缺乏,一乡一站、一村一场建设还不达标。当前更注重“一村一场”的覆盖率,一些边远村庄农民健身活动难开展,又弱化了体育场地的服务功能。

(三)已有农村体育设施缺乏管护。农村体育设施缺乏甚至从未养护,降低了器械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村社组织缺乏对体育设施管养,当地群众利用体育设施打麦子、堆桔杆等,加剧了对健身场地和设施的损坏。

(四)农村体育设施应用不充分。一方面符合农村特点的农民运动会等活动开展少形式单一,已建体育设施应用不充分,另一方面已建体育设施与农村群众的需求脱节,如篮球设施当前在农村适用性不强,而群众基础较好的传统体育项目及其设施建设不足。

(五)农民健身服务组织不完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健身活动,但农民健身服务组织不够完善,缺乏健身俱乐部等民间组织机构,也缺乏对使用体育设施的有效指导和利用。

四、对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建议意见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发展农民体育事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体育工作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是全民健身工作的薄弱环节和难点,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短板”。要大力发展农民体育事业,补齐农村体育健身这块“短板”,推动城乡健康事业协调发展,使全民健身计划真正成为全民幸福计划。要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XX年)》和《农业部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着力推动全民健身持续向农民覆盖和倾斜,满足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阵地建设十分必要。

(一)加强领导,推进农村体育设施建设。要把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摆上地方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督导,年终有考核;地方各级要处理好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发挥好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经济和文明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要树立健康奔小康,无病治穷致富的理念;将文化下乡活动与乡村体育活动相结合,不断增强农民群众参与健身的意识。

(二)农体融合,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事业。农村体育设施建设要紧密结合农业生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生产生活为基础,配合创建宜居乡村、宜业田园和体育健身休闲特色小镇,促进农民体育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融合发展,探索创建乡村健身休闲产业和运动休闲特色乡村,统筹规划建设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结合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美丽村庄建设、老村改造、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因地制宜,同步规划,充实完善农村体育设施建设。

(三)为民务实,加强一村一场设施建设。把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同各级政府“为民兴办实事”相结合,与实施扶贫攻坚项目相结合,优先扶持贫困农村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积极争取省、市、县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努力争取体育“惠民工程”项目、“一村一场”工程项目、资金和器材,加强乡镇文体站和村级健身场地建设。

(四)加强培训,发展壮大农村体育队伍。要结合农村群众的喜好和特长,鼓励各类学校体育教师赴农村普及健身知识,支持和引导农村群众参加各类体育培训班。积极培养、培训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带领农村群众开展体育活动。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发展农民健身民间组织,逐步提高农村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水平。

(五)农体健身,农味农趣促美丽乡村建设。

要传承推广民族、民俗、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充满乡村气息、体现农耕文化、具有农味农趣,突出当地产业特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资源优势,融健身娱乐、表演观赏和比赛活动于一体,农民愿参与、能参与、乐参与,形成“一地一品”的特色项目。利用“全民健身日”、节假日等时间节点,经常性举办农味农趣运动会、美丽乡村健步走、快乐农家广场舞等丰富多彩的农民体育健身活动。要将体育健身科学知识、器材用品、健身项目、赛事活动下乡等农民体育工作纳入“三下乡”活动内容,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常态化、制度化和生活化。

关于德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1年09月18日

为深入了解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21年“一要点五计划”工作安排,6月11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在常委会副主任李芳芳带领下,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深入罗江区、绵竹市、中江县部分乡镇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实地察看和听取汇报,详细了解了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全市乡村旅游基本情况

经过全市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前半篇”改革后,目前全市共有乡镇(街道)84个、建制村816个、村民小组8418个,城乡融合格局得到系统性再造。

1.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2021年上半年,我市乡村旅游总人数已达到2283.4万人次。其中“五一”假日期间,我市乡村旅游共接待国内游客130.01万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XX年增长71.89%;实现乡村旅游收入8.288亿元,按可比口径较20XX年增长52.18%。和海田园综合体、孝泉古镇、高槐咖啡小镇、红光印象、红豆幸福里、挂面村等乡村旅游景区景点推出的乡野踏青、野外露营、赏花品果等乡村休闲体验游受到热捧。

2.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和业态融合培育取得成效。目前全市共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乡村旅游类A级旅游景区16个,省级文旅特色小镇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全市观光游、康养游、非遗游、研学游、红色旅游等业态融合创新工作推进迅速,呈现了“农村产业+旅游”“农村风景+旅游”“农村文化+旅游”“民俗节气+旅游”“特色资源+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涌现出以中国玫瑰谷为代表的50余个乡村旅游景区,推出了高槐村文创、挂面村非遗、年画村研学等一批近郊游、亲子游、体验游旅游产品,推出了九龙山—麓棠山休闲度假旅游、蓥华山康养旅游等特色康养游产品。

3.乡村旅游项目不断增加。20XX年省市重点项目26个,年度投资35.65亿,其中涉及乡村旅游(农旅融合)项目20个,年度投资26.69亿元。2021年省市重点项目31个,年度投资26.18亿,其中涉及乡村旅游(农旅融合)项目23个,年度投资18.18亿元。

4.乡村旅游配套服务进一步完善。目前,景区道路交通、标识标牌、停车场、住宿(民宿)、旅游厕所、农家乐(乡村酒店)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截止目前,全市有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82家,乡村旅游民宿近100家,乡村自驾车营地4个,国家、省级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共2个,乡村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基地近50家。

5.宣传推广工作进一步拓展。今年上半年,通过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宣传推广春赏花、夏品果乡村旅游资源,推出“春晓德阳”系列推文32篇,重点推荐德阳各区(市、县)春季赏花、夏季品果资源及周边乡村美食,累计阅读量达3.8万,宣传各区(市、县)春夏两季乡村旅游推文共51篇,和同程集团合作共推乡村振兴系列推文,重点推出年画村、清平镇两个特色乡村文旅小镇,并通过微信话题互动增加曝光率。同时,推出研学旅游、红色旅游等推文,积极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二)全市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情况

近年来,全市6个区(市、县)依托县情,促进“一地一品”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形成了各自的工作特色。

旌阳区通过强化引领,促进项目多元投资;树立品牌,升级包装整体形象;强化宣传,增大社会知晓力度等方式,围绕“大孝故里、大美旌阳”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罗江区通过规划先行、文化铸魂、产品为核等方式,围绕“天府封面、蜀道门厅”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广汉市通过构建现代农业+旅游产业体系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基础配套设施提档升级、加强农业+旅游市场培育监管等方式,围绕“世界三星堆、中国航空城”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绵竹市通过配套公共服务、培育供给体系、拓宽营销渠道等方式,围绕“酒香画境、美丽绵竹”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什邡市通过强化规划引领、推动全域提升;实施精品培育,打造知名IP;持续配套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等方式,围绕“森林康养首选地、文旅融合精致城”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中江县通过以“产”为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以“融”切入,全域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以“节”拓市,全力打造中江文旅品牌等方式,围绕“发展新业态、推动再升级”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整体规划落实情况不佳。为解决全市乡村旅游特色不鲜明、整体弱小及同质化严重问题,市政府于20XX年10月制定《德阳市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并即将出台《德阳市“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两个文件对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均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但各区(市、县)在运用和落实上还有差距,亟需强化措施进行落实。

(二)乡村旅游与其他业态的融合强化不够。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工作不论是对乡村文旅资源的挖掘,还是农旅融合项目的建设,大多还停留图纸上、理念上,落实落地还不足,难以吸引现代年轻人,难以形成网红打卡地,难以吸引游客成为“回头客”和“二次出游”,需要加大各业态之间的融合力度,从而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三)乡村旅游整体发展处于较低水平。从硬件上看,我市旅游基础设施、景区配套、公共服务方面与我省其他旅游发达地区相比,没有在特色方面下功夫,还存在较大差距。从软件上看,智慧旅游、服务管理理念、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宣传营销等离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要求相距甚远。从供需端来看,产品单一、形式单一、业态单一等问题也比较突出,未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缺乏创新设计与深度加工,宣传营销无法吸引游客的眼球。

(四)涉及乡村旅游的各部门之间配合不足。乡村旅游道路交通、乡村环境卫生整治、乡村医疗应急救助、乡村闲置农房利用等方面涉及的交通、城管、文旅、卫计、农业农村等部门间对接较少,工作衔接滞后,出现了项目重复建设或建设不足的情况。

(五)乡村旅游管理力度、发展理念亟待加强。我市各乡村旅游目的地普遍存在缺乏系统管理机构,乡村旅游景区管理没有专职人员,大多由乡镇工作人员兼任,这就导致景区产业发展、景区宣传营销、景区文创等各项工作不成体系,景区服务还处于低水平阶段。

三、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导。旅游要发展,规划要先行。旅游规划在旅游业发展中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科学的、高水平、高起点的旅游规划会给旅游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根据我市乡村旅游特色资源,进一步修订完善旅游发展规划,统筹各区(市、县)文旅规划,精心打造“一地一品”特色品牌,构筑“一核、两带、六区”文旅总体布局。

(二)打造特色品牌。立足本地的旅游资源、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人文内涵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推动文旅与农业、林业、教育、卫生、体育等融合发展,策划包装一批文旅招商引资项目,推动田园综合体、文创园区、康养基地等特色园区(基地)建设。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当地丰富多样、绚丽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结合起来,打造出地方特色突出、民俗风情浓郁的乡村旅游品牌,以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三)完善基础设施。各级政府要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契机,以品牌创建为抓手,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整合资金,加大投入。按照“乡村环境景区化”的标准,开展“绿化、美化、亮化”提升改造行动,新建乡村绿道、旅游步道、自行车道等慢行系统,规范旅游标识标牌,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完善A级景区、旅游集散中心、特色民宿、旅游厕所、停车场等服务功能,配套建设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户外运动等服务设施,开发乡村旅游商品,提高旅游活动的丰富性、舒适性。

(四)加强人才培养。引入专业的团队,对乡村旅游点进行打造、营销一体化;重点抓好党支部书记、行业管理者、创业带头人、乡村旅游经营者、乡村旅游讲解员等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在管理项目、经营服务、创意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建立一支专业化乡村旅游策划、管理、服务人才队伍,培养一批乡村文化艺人,培育一批钻研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工作质量优的专业化旅游工作者。

(五)强化宣传推广。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和新媒体的重要作用,报社和广电部门要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力度,开辟乡村旅游专栏、专版;各类新媒体要充实内容,改进形式,加强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宣传,使网络成为乡村旅游宣传的新阵地、新渠道。要充分运用诗歌、戏剧、小品、散文、绘画、摄影等多种文艺形式,努力创作一批题材新颖、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乡村旅游作品,使人们在欣赏艺术中获得乡村旅游知识、受到农村风情熏陶。

关于德阳市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1年09月18日

为深入了解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情况,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21年“一要点五计划”工作安排,5月16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在常委会副主任李芳芳带领下,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深入蓥华山路配套幼儿园、黄河东路幼儿园、经开区第一幼儿园等幼教场所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实地察看和听取汇报,详细了解了我市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作开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我市学前教育事业

发展,2015年、20XX年分别就我市学前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和调研。在调研视察中,市人大常委会发现我市学前教育存在资源总量不足,普惠性资源总量不足,学前教育选址规划不到位,民办学前教育占比较大、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市教育局紧紧围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安全这一核心目标,采取了一系列强弱项补短板的举措,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取得突出成效:截至20XX年底,我市共有幼儿园558所,较20XX年新增27所;在园幼儿共有91707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20XX年的93.9%增加至95.5%,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由20XX年的51.8%增至52.9%,普惠率从“十三五”末的56.07%提高到80.09%。普惠率全市范围实现“80、50”普及普惠攻坚目标,基本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二)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落实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针对历史形成的民办园占比高、幼儿园布局不合理、城区幼儿园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等问题,市委市政府、市级相关部门把加快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健全学前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全面提升保教质量等作为调结构补短板的重要突破,先后出台了《德阳市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行动方案》(德委办〔2020〕24号)、《德阳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方案》(德办发〔2019〕36号)、《德阳市教育局等八部门关于印发<德阳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德教〔2020〕27号)、《关于进一步做好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德教〔2020〕37号)等一系列文件,高位谋划学前教育改革发展。

二是坚持多措并举,五大途径进一步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截止20XX年,通过规划走在前、新建公办园、发展普惠园、治理配套园、重点突破中心城区等方式,中、省、市、县各级财政共投入7.18亿元,新建、改扩建城乡公办幼儿园50所,提供学位1万余个;新增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28所,提供学位2.5万个。

三是坚持要素保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建立健全公办园建设运行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全市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每生每年不低于500元的标准在今年全面落实。建立健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经费支持保障机制,市区两级财政实施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政策,建立了普惠性民办园财政奖补机制。广汉市、绵竹市、什邡市均执行了每生每年不低于500元的补助标准,罗江区、中江县从今年起分三年逐步达到500元的补助标准。积极探索在编教师持续补充机制和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机制,旌阳区、经开区创新用人机制,探索“两自一包”改革(自主管理、自主招聘、经费包干)保障教职工按需到岗。同时,将幼儿园园长、教师纳入全市知名校长、特级教师、知名教师评选范围,全市共评出幼儿园特级教师、知名教师和知名园长18人,共建立幼儿园名师、名园长工作室6个。创新幼儿教师培训模式,将民办幼儿园纳入培训体系。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开通VIP无需回帖直接下载VIP通道





上一篇:公文写作中最常见的10种标点错误
下一篇:总书记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客服客服

客服客服

客服客服

客服QQ
微信扫一扫
自助开通会员后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