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忍则乱大谋” 我们的红衣教主实在是耿直boy,还是忍耐不住,在当天发表了《周鸿祎:大家不是想念我,是想念互联网的炮火声》的文章,大概意思威创业阶层固化只是短期,长期来看任何阶层都会被打破。 虽然这句话为正在创业的人仿佛注入了一剂振奋剂,但是GPLP君回味了一番,认为这真是一句政治正确的废话,因为他没有定义如何打破,以及在多长时间会被打破。而这正是值得进一步深究的事情。看,红衣教主的宏图大志依旧。 只是,当投资圈因为互联网流量红利消失,甚至包括移动互联网都走到尽头,大家开始恐慌了,拼命的开始走入线下,希望线下流量补充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包括百度都开始脱离了一线,开始沦为一个二流的互联网公司的时候,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当然,在这个变了天的时代,马云拼命的布局新零售,二马因为线下支付的争夺炸开了锅,战火从打车时代延续到了今天的单车时代。甚至,在投资圈,BAT的垄断势力越来越大,to B to C toVC 变成了to B to C to AT ,好像一旦你创业开始,是站阿里巴巴还是站腾讯就是一个必须选择的问题。 这屌丝出身的红衣教主着实看不惯。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么,红衣教主还有机会大展宏图吗? 或许可以,也或许不可以,毕竟过去两年,教主也没有闲着,他在忙着做2B的业务,客户积累了上百万家,其中不乏大公司、军队、公安等核心客户。 他有实力说话。但是二马也不差钱啊,肿么办?只能搬个小板凳,等着看大戏了。或许,互联网的下半场大戏还没有开始。 红衣教主 一个打破规则的创业者 红衣教主的使命好像就是要打破规则。这一点,360的诞生就是一个证明。 互联网时代有一个名词叫做“流量”——由于用户时间的限制,流量总是稀缺的掌握在巨头手中。 谁拥有流量,谁就具有先发优势。于是腾讯有社交流量,阿里巴巴有交易流量,百度有搜索流量。而在过去的20年当中,依靠流量,他们躺着数钱,比印钞机还要爽。 然而,这个流量壁垒还是被聪明的红衣教主打破了,他也挤了进来——他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切入PC互联网,通过免费的方式推出安全软件,以此来瓜分现有的流量。由此就有了之后的3Q大战。选择登陆qq还是卸载360? 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尽管吃瓜群众则在这场战争中无故被牵连。然而,单挑腾讯帝国,也就红衣教主有这个勇气,他也因为那场战争给人留下了“斗士”的形象。 当然,后来,GPLP君的选择是卸载了qq,因为那时候还有MSN嘛?不聊天又死不了人,然而卸载了360,电脑万一完蛋了呢? 看,这多么像经济学中的“鲶鱼效应”——在互联网时代,周鸿祎的角色就类似于鲶鱼,打破了BAT塑造的互联网生态平衡,加剧了巨头们的危机意识,也让竞争变得更加多样而激励。在当时还是软件付费的年代,周鸿祎大力推行的“免费”模式不仅仅搅得软件行业纷纷视他为敌,也让巨头对于他的举动有所警惕。免费模式为360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周鸿祎也在布局整个基于此的流量生态,发掘变现之路。 GPLP君认为,周鸿祎算的上是打破竞争规则的人,另外两个打破行业规则的人是雷军和张一鸣。雷军使用的必杀技是口碑营销,并一手缔造了粉丝经济,而张一鸣则是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获得了和BAT抗争的能力。BAT的并购版图及垄断便又后退了一步。 因为创业者的纵容,或者寻求安逸,缺乏持久的斗志,所以,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流量为王的时代,他们更多选择依赖于BAT。 无论是被视为TMD中的其他两者,美团和滴滴,都不得不选择站队。 “你不得不站队。”华兴资本一位投资人曾公开表示。 在其看来,站队更多是一种防守策略,因此为了防止对手抢先一步,他们往往会在B轮之后建议创业公司考虑引入腾讯或者阿里巴巴。这样的项目他们最近做了很多。 但是在AI时代,当线上流量红利消失,之前占据流量制高点的腾讯和阿里巴巴,并不一定能保持这样的垄断。 新的商业模式和竞争模式将重构,不再遵循过去流量为王的古老章法,而是依赖于技术创新以及细分场景的深入,这或许是创业公司突围的机会。因此GPLP君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会有更多机会存在周鸿祎这样的“搅局者。” 精明的投资人到底是精明还是不精明? 当然,互联网的现状与其背后的推手投资人也有关。记得红衣教主当年融资的时候是异常艰难,走了一圈美国下来,收获了了无几,大家都在质疑,红衣教主能够突围百度与腾讯吗? 不过,最终,他们还是拿到了高原资本的投资,当然,这也让这家在中国几乎消失的投资机构赚了N倍的收益。但是,话做今天,假如有一个人说他要挑战腾讯及百度,尽管不容易,能否拿到融资还真不好说。 如今的投资圈也不是当年的投资圈了,起码大家还认真的看项目,仔细的分析估值,而不是现在连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没有。最近GPLP君跟华南一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人聊天,他向GPLP君吐槽目前投资圈的浮躁。 “现在互联网圈太浮躁了,有些项目明明就是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但是还是会有人把估值吹的很高,以下一轮能够接盘为目的。”他愤愤不平的说道。 曾经这种浮躁的风气主要是在创业圈,记得之前看过一篇知乎的帖子,写的是一个创业者为了进腾讯,认真研究腾讯可能被收购的业务领域,然后围绕此成立一个创业公司,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让腾讯收购,以此进入腾讯内部。 当然,如果创业者在此前进行投资,或者公司投资的公司被BAT接盘,那么,当然,精明的投资人会大赚一笔。GPLP君当时看完不禁惊得下巴都掉下来了,这是好一出“曲线救国”的大戏啊,而最近几年,这样的TO AT的模式也悄然在投资圈流行开来。 跟以往天使、早期投资机构通常会在B轮、C轮转让全部或者部分股份所不同,这种to AT 的模式特点是,即使投资成长期、成熟期的投资机构也会在投资考虑的不是商业模式是否成熟,而考虑的是是否有A和T接盘。2016年,跟一位投资人聊天,他手上正有一个共享类型的项目,其就曾跟GPLP君表达过他的投资逻辑和退出路径设计。“虽然这个项目目前不成熟,但是流量大啊,即使之后不盈利卖给BAT也可以啊。” 这个小算盘打的叮当响啊。一些投资人甚至在投资项目之前就预设了什么样的项目BAT会投资,然后专门找这一类项目去看。依最近流行的一句台词,“这都是套路啊!” 因此不管是一线的基金还是二三四线的基金,都非常注重跟BAT高层和投资人搞好关系,要知道这可能是未来的重要退出渠道啊。 IPO排队遥遥无期,PE+上市公司最近查的严,美股、港股即使上了也没有多大回报,上个新三板也只是博个名声,如何退出仍然是个难题,因此BAT收购或者投资就成了投资人心目中退出的最佳选择,毕竟BAT不差钱,估值也是给的高高的。这对LP也是好的交代啊。 看,势利眼的投资人也要抱BAT的大腿赚钱,这让有骨气的创业者情何以堪?于是乎,在投资人的神助攻下,创业者也是跟BAT搭上了线。 但是这样精心设计的to BAT 的退出路线真的能体现投资人的专业水准吗?投资人对创业公司行业研究哪去了,对于创业公司的未来发展空间没有想象了。 那么如果对于创业公司的一开始期待不是独立发展而是卖给BAT,那这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投资人吗?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从出生就被其父母规定了以后的成长路径,这样的强权父母谁会喜欢呢? 如果说真的投中一个类似一个今日头条这种可以比堪BAT的公司,投资人岂不是大赚特赚?投资人到底是精明还是不精明呢?元芳,该你说话了,你怎么看? 本文来自生意我最行,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关注创业家公众号(ID:chuangyejia),读懂中国7000种赚钱生意 ]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全网虚拟资源宝库网 ( 蜀ICP备13002521号-1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