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创业公司遇到问题,就会感慨说,这是资本寒冬导致的,或者模式等。但实际上,很多体育创业公司遇到问题或死亡大多因为合伙人。 像场馆预订、健身房、媒体、经纪等这些创业失败的项目资本寒冬不一样,他们死亡的原因资本只是一个很小因素,更多的是合伙人之争、自己对创业理解不够清晰等。 原因很简单,团队没有统一价值观,尤其是核心合伙人之间没有一个all in的状态,随着公司的发展,内部管理一定会失控。失控后的表现是,很多合伙人开始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留了很多退路。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公司遇到困难,他们肯定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逃避或逃跑,或者出人不出力。 2015年底到2016年中旬,有一些创业项目死亡是因为创始团队判断失误。比如2015年底,当“资本寒冬”到来之前,有些体育创业项目已经拿到了投资意向,但这种只是意向,并没有最终敲定。 可惜创始人及其团队对融资并不熟悉,就因为这样就安然无事了。所以,在后期几家投资方漫长的尽调过程中,一点点浪费掉时机。而更加倒霉的,在资本寒冬到来后,这几家投资方无一不表现得特别谨慎,最后不投了。 “从融资角度来讲,5月份天使刚到账,没太着急去融。正常来说,我们是9月出去融资,但当10月全力去融资的时候,发现资本市场已经不太好了。完全没有预料到,自身计划是年底之前融进来就好了,但当时行业已经很差了。” 骑遇创始人之一刘宏亮说,"要经历过才知道,从2015年8、9月份到现在,跟之前完全不一样了。 " 刘宏亮就说,他们错过了最好的融资阶段,之前估值2、3个亿都有机构要投,但他们当时不缺钱,就错过了这个时机。可是,一旦遇到这些问题后,团队就在各方面会有分歧。 很多体育创业项目你会用四个字来形容:莫名其妙。 它既没有回归商业本质与本源,也没有解决用户的痛点,就是说,它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项目。尽管如此,但这种项目在2015年初竟然也能拿到融资。这里面也反应出投资方的不负责任,因为很多投资方以为反正体育产业热,需要进入这个行业就得投几个项目(价格也便宜),所以就存在盲目的投资行为。而且,我相信这种情况在以后的产业发展中还会出现,毕竟投资方也分为三六九等,每家的投资逻辑与兴奋点都不一样。 但不管怎样,投资方与创业公司一样,都得回归商业本源,不然将会造成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连锁反应。 创始人身兼多职,随时给自己留后路 我们发现很多体育创业者之前属于这个行业的“老人”,过去的行业现状是非常艰难,这就造成创业时对困难过于担心甚至是害怕,表现的情况就是他们给自己都留了后路: 说白了,万一创业失败,他们随时可以撤。比如,他们有自己的固定工作,业余时间兼职创业;比如,他们在其他公司当顾问,自己兼顾创业;比如,他们还有个人的一些业务,顺带着创业…… 那么,当激烈的竞争到来时,他们如何放弃其他而全力以赴呢? 不少健身房与场馆预订项目的死亡,在不少人预料之中。因为O2O的模式等已经印证是行不通的,很多核心资源都不在自己手里,要依托于第三方往下走就很被动。还有一些互联网创业,以为只要用互联网思维与模式就能打通体育,最后被证明是不靠谱的。相对于其他行业,体育行业更需要创业公司具备“整合能力”,整合能力说得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不少创业者过于年轻,他们根本没有跟政府、体育总局、赞助商等打交道的经验,而体育最终还是得这些人斗智斗勇。 在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似乎每个人都希望来赶这个时髦。 据国家工商总局数据,到2015年5月底,每天平均有1.06万家新公司注册。夸张地说,几乎每分钟就诞生7家创业公司。体育行业也是如此,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之前是怀才不遇,终于迎来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但是,创业不是一个好玩的事情,需要综合能力,更主要的需要你能够持续的抗压能力。这种抗压能力需要你保持多年不变,试问有几个可以做到? 作家卡佛曾说过,你想要成为一名作家(或文字工作者),你能否十年都愿意全力以赴地坚持这样去做,如果你能坚持就能成功。 本文来自生意经,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关注创业家公众号(ID:chuangyejia),读懂中国7000种赚钱生意 ]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全网虚拟资源宝库网 ( 蜀ICP备13002521号-1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